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农业大学)
National Anim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分类导航

教学资源

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畜牧学教师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兽医学教师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预防医学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川猪遗传改良与安全生产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研究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西南动物流行性疾病发生及免疫防治机理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动物抗病营养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淡水鱼健康营养技术及应用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水禽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团队
  • 科技部创新团队:猪营养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生产科学与技术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基础医学团队

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

相关链接

校内链接

其他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运行管理  >  政策文件  >  正文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

发布日期:[2010/4/29]      新闻发布:

为了实现因材施教,让优秀的本科生提前参加科学研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对原试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文件作如下修订。

一、指导教师条件

1.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主持或主研省级以上科研课题或承担科技开发项目,并在二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论文的教师。

2.暂不具备上述条件,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经教务处批准后也可列为本科生导师。

3.出国或长期(一学期及以上)在外进修而无法履行导师职责者,不安排指导学生,已安排了的,学院应及时调整。

二、指导原则和时间

1.全校本科生在前五学期的成绩位列本专业前50%,且全国大学外语四级成绩在60分以上的均可提出申请。

2.每位教师在每个年级中指导学生人数不得超过4人,其中指导非本院学生不超过2人;被指导学生数控制在该专业学生总数的20%以内。

3.指导教师和学生原则上实行双向选择,具备申请条件的学生,在公布的导师名单中选择申报,学生申请表交相应导师选择并签署意见,学院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4.指导时间从三年级下期(第六学期)开始直至毕业。


三、指导任务

指导教师应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具体指导任务是

1.指导学生选课、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或科学研究,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文献综述报告。

2.指导学生参加毕业实习,完成开题报告,撰写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3.评阅学生报告和论文,指导期满时,对其是否毕业、授予学位和就业提出综合推荐意见。

4.为了进一步落实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工作,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教师,应将所承担的项目报教务处,由教务处整理为《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选题指南》,予以公布,供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学生选择。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经指导教师及学院(所)审批后,由教务处公布参加教师科研工作的学生名单。

四、考核与待遇

1.指导教师平时应做好工作记载,指导工作结束后向所在学院上交“指导工作总结”。

2.各院教学指导组或专业指导小组,依据导师所指导学生的学业成绩,结合“指导工作总结”评价导师工作业绩,对指导效果差或未能履行职责者不再列入下一届指导教师名单。

3.指导每名学生至毕业,按每生15课时计算工作量。

五、其 它

1.本文从发文之日起执行。原《四川农业大学关于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办法》(川农大校教发[1999]23号)和《四川农业大学关于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补充意见》(教发[2002]4号)即日作废。

2.本文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二OO三年十二月二日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类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发展思路与规划

一、改革理念、定位和规划目标
   结合学校创建全国同类型一流教学研究型“211工程”大学的总体目标,适应21世纪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的潮流,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核心;逐步形成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的实验教学模式,体现动物类实验教学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强大支撑作用,同时利用动物科学与医学研究和生产的发展又为实验教学注入新鲜内容、方法与思路;形成高等农林院校动物类实验教学的显著特色,为现代健康养殖、防制人畜共患病和饲料工业领域的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杰出人才,起到品牌专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力争承接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课题,涌现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争取在2010年将本中心建设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改革思路及方案
   动物科学与医学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学科之一,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的行业发展以及人畜共患病的新特点,要求实验技术的改进和实验手段的更新与之相适应。在稳定和加强基础性实验的前提下,进行大量的综合性实验改革:①在总学时缩减的背景下保证动物类课程实验和实习的必要学时数,以保证系列实验课程的总体设计、宽口径设置与综合改革,②实验或实习独立设课、本科生导师制的普遍实施,③实验内容整合提升与实验课系列教材建设。
   中心的具体改革方案分为3个模块:第一模块是对原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实验的内容整体重构,如将遗传和育种实验合并,营养和饲料分析合并,动物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合并,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合并,各论实验合并为“动物生产学实验”、临床兽医学实验课程。以实现内容的衔接、更新和实验技术的提高;第二模块是将原来分散的实习按照认知规律重新组织,从生产实习解决认知问题、课程实习专题深入、生产技术实践课以某一任务为纽带解决生产全过程学习的校内循环,到毕业实习综合性、岗位见习锻炼校外循环的螺旋式培养;第三模块是借助于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学生“挑战杯”创新性实验等形式,进行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前两项体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后面的教学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又可以满足了个性化培养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及内容建设规划

1.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现代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金字塔结构的复合型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在保持专业大实习作为实验创新平台的传统特色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实验教学项目的层次性,提高综合(含设计)性实验在全部实验课程中的比例。

2.实验室根据自身特点,增加自选实验项目数量。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更多地自选或自主设计实验,既为实验中心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又可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性成果提供技术支持。

3.提高实验教学的科研含量。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结合是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心在承接、完成自身科研课题的同时还将通过分解教师科研课题的办法,由学生协助在实验室完成教师科研项目子课题;此外,还可以把一部分设计研究性实验延伸为学生的科研活动。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4.改进专业毕业实习。在保持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实习基地,适当提前专业毕业实习开始时间,从三年级下学期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可以利用两个假期进行试验研究和生产实习,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

四、实验教材规划

用3-5年左右时间,新出版5—8部实验教材,改编再版5—8部实验教材。

五、实验室建设规划

今后三年,本中心重点建设好动物生产、临床实验室、动物营养和环境卫生实验室;进一步提升各实验室档次。不断加大软硬件投入,保持相关设备的完好性和先进性;建立共享仪器设备中心并面向社会开放,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

六、实验队伍建设规划

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由高水平教授负责、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导、以热爱实验实践教学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爱岗敬业的实验教师队伍;在今后三年内专职实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50%以上,高级职称的比例稳定在50%左右;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兼职指导教师队伍。

通过调整、补充、培养的渠道,在3-5年内使实验技术队伍结构更趋合理,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达到85%以上。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实验室人员实行招聘制。

动物类实验教学中心

二00五年三月十五日




上一条: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类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办法
下一条:四川农业大学关于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补充意见

成都校区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 211 号 邮编: 611130
雅安校区 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 46 号 邮编:625014
邮件: 71129@sicau.edu.cn                                                                                                         版权所有: 四川农业大学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