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实践和创新精神的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概括为“一个中心,四个结合,三个环节,一条主线”,即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具有符合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心,农科教结合、实践教学与导师制结合、社会实践(调查)与专业教育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环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读书报告、课程论文、实践(验)设计与报告、毕业论文与答辩形成一条主线,贯穿大学教育全学程。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使建立起的实践体系整体优化,提高效益,让学生在诸多能力培养方面由浅入深得到系统的培养,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二、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
各学院要切实做好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工作,在课程设置上,全校实行公共大基础、专业大类基础和专业课“三台阶”课程结构模式,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各专业四年实践教学环节至少修满11个学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加强一个基础,实行两个循环”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教学基地以“开设专业实践课或综合实习为主线”,以1—2个完整的作物(动物)生产周期为载体,完成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第一个循环,以校外基地为依托,使毕业生产实习与科教兴农有机结合,将社会实践融于其中,积极推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完成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第二循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一个基础”,强化实验教学管理
以专业为平台,积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以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常用实验方法为基础,建立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承、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设置独立实验课。超过30学时的课程实验,应独立设课。精选、整合、重组系列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结合课程性质,鼓励教师将学科前沿和参与改革实践所取得的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实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2.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凡实验学时在10学时以上的课程均应开设1-2个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强化技能培养,通过实验课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兴趣,夯实基本动手能力的基础,使之成为构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重要“基石”。
3.及时更新、精选、整合、重组系列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加大CAI课件的运用。同时将本专业或学科附属于各门课程分散的各项实验集中经过重组,开设系列实验,优化实验项目。
4.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
5.经济、管理、园林、医学、建筑等类的一些实验课程,可通过建立仿真模拟室,培养学生在仿真环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实验的全程性。即学生独立完成“阅读指导书—实验准备—操作、记载—实验报告”,每门实验课要有1-2次全程实验。
7.试行课程论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或社会热点,给出多个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题目,经查阅资料或短期调研准备后,撰写课程论文。
8.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建立大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开放的内容不是教学计划内实验内容的重复,而是根据自身特点,或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分解为具体的实验课题,或各实验室自行拟定一批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学生通过预约,到实验室开展实践活动,此外,学生也可以自行拟定科技活动课题,到相应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具体管理办法见《四川农业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鼓励有科研项目的教师积极吸纳本科学生参加科研、开发实验工作。
9.建立开放性实验教学考核制度。考核内容要有一定综合性,考核方法灵活,评价结果重在反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行“二个循环”
1.“第一循环”
(1)增设半开放式科研型实验和专业实践课。1~2年级的学生集中参加在校内教学科研园区开设的专业实践课学习,让学生真实接触生产实际,获取农业生产初步感性认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种到收、从养饲到诊病的“第一循环”,达到初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2)增设综合参观实习,拓宽科技视野。为了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对现代农业和生物高新技术系统知识,增加专业意识和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精选内容,多门课程组合组织学生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综合实习,实习后每个学生应撰写报告。
2.“第二循环”
高年级学生学完专业课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再实践、再认识”,将毕业实习与社会实际、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和生产经营现实相结合,同时着力把好毕业论文基本质量,达到再次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1)积极推行导师制。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有条件的学院可建立学生科研基金或学生科研借贷基金,支持学生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开展小型应用研究,成果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应用于生产实际。
(2)加强毕业实习管理。各学院应制定切实有效措施,指导学生认真处理好毕业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毕业实习后期,每个学生应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总结,该项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必须重修。
(3)加强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与管理。学院要按照学校《关于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的意见》精神,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管理工作,把好“五个关口”:选题关、指导关、写作关、答辩关、评选关,使我校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有一个整体性的提高,使更多的高质量毕业论文(设计)脱颖而出。
六、建立与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1.巩固现有的校内外各类实习基地,并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实习基地。按照“每个专业至少建有一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每个实习基地最好可同时面向两个以上专业”的思路,与校外生产部门建立具有互惠互利机制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各种渠道,以产学合作教育的形式让学生毕业实习与学校的科研及科技推广项目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毕业论文(设计)水平。
2.在校内基地中,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实践内容,开展小型科研,通过实践撰写科技论文或课程论文,探索在校内科技园区建立让学生自主实习的良性运行机制。
3.加强校企、校地合作联系,突出校外实践教学产学研互动性,将学生实习实践能力纳入农业科技推广,培养学生创业精神。
七、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学生了解、接触、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各学院应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遴选出农业生产(产业)和农村经济中与本专业有关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提出设想、撰写报告。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国情、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特点,掌握人才需求信息。认清就业形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自我塑造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八、加大学生创新中心运作力度
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实践技能竞赛和课外成果竞赛(诸如演讲、辩论、艺术设计、外语等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学习兴趣、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展现我校大学生的时代风貌。
二OO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