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农业大学)
National Anim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教学资源

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畜牧学教师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兽医学教师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预防医学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川猪遗传改良与安全生产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研究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西南动物流行性疾病发生及免疫防治机理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动物抗病营养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淡水鱼健康营养技术及应用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水禽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团队
  • 科技部创新团队:猪营养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生产科学与技术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基础医学团队

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

相关链接

校内链接

其他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成效  >  科研成果  >  正文

Adv Sci|动物医学院团队在细菌耐药性控制研究上再获重要进展

时间:2024-11-27 作者:赵兴洪 审稿:宋三多

11月2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了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赵兴洪/万红平团队题为“Enhancing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Peptide Antibiotics Using Bacteriophage Mimicry Strateg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果成功利用仿噬菌体策略增强了肽类抗生素的治疗效能,为细菌耐药性控制提供了新策略。这是该团队继今年6月20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细菌耐药性控制新策略研究成果以来的又一重大突破。

抗生素的发现和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挽救了无数的生命,是医学史上最伟大的里程碑之一。然而,抗生素的大量及不合理使用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耐药菌的广泛流行导致传统抗生素的有效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因此,迫切需要用于治疗耐药菌感染的新策略。

论文在线发表情况

肽类抗生素是临床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来源,如多粘菌素、达托霉素和万古霉素,具有良好的抗耐药菌活性。然而,该类抗生素具有细胞毒性、溶血性或器官毒性等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范围。

受噬菌体递送其遗传物质至宿主菌的精准性启发,该研究运用噬菌体受体结合蛋白(Receptor-binding proteins, RBPs)作为基于动态共价化学策略负载肽类抗生素纳米载体的靶向模块,成功构建了仿噬菌体递送系统。该递送系统成功将肽类抗生素乳酸链球菌素精准递送至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的感染部位,显著提高了其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该策略显著降低了乳酸链球菌素高浓度静脉注射的急性毒性,使其成为可静脉注射的候选抗菌药物。该研究为肽类抗生素的减毒增效提供了全新的策略,丰富了细菌耐药性控制的工具箱。

研究示意图

该成果,以动物医学院万红平副教授为第一作者,赵兴洪副教授为最后一位通讯作者,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勇教授和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圆凤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我校动物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杨诗侬、钟欣益和邓佳榕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我校动物医学院殷中琼教授和宋旭副教授参与了该项研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doi.org/10.1002/advs.202411753




上一条:ADV FUNCT MATER|研究为细菌生物被膜感染治疗提供新策略
下一条:殷中琼教授课题组再度获批农业农村部新兽药注册证书

成都校区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 211 号 邮编: 611130
雅安校区 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 46 号 邮编:625014
邮件: 71129@sicau.edu.cn                                                                                                         版权所有: 四川农业大学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