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农业大学)
National Anim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分类导航

    教学资源

    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畜牧学教师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兽医学教师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预防医学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川猪遗传改良与安全生产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研究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西南动物流行性疾病发生及免疫防治机理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动物抗病营养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淡水鱼健康营养技术及应用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水禽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团队
    • 科技部创新团队:猪营养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生产科学与技术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基础医学团队

    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

    相关链接

    校内链接

    其他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学院关于开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院内预选赛的通知

    作者: 审稿人:dwkj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24日

    全院师生

    为进一步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持续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热情,同时为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选拔、培育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20256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以及毕业五年以内的毕业生(2020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生)均可参赛。

    二、赛道和组别

    (一)高教主赛道

    1.新工科类项目: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工程、工业自动化、新材料等领域,符合新工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2.新医科类项目:现代医疗技术、智能医疗设备、新药研发、健康康养、食药保健、智能医学、生物技术、生物材料等领域,符合新医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3.新农科类项目: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大数据、食品营养、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农业碳汇等领域,符合新农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4.新文科类项目:文化教育、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财经、法务、融媒体、翻译、旅游休闲、动漫、文创设计与开发、电子商务、物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工作、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符合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5.“人工智能+”项目:聚焦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符合“人工智能+”发展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根据参赛申报人所处学习阶段和项目发展阶段,分为本科生创意组、本科生创业组、研究生创意组、研究生创业组。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要聚焦“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新生态”建设,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要求,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开展项目。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需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三)产业命题赛道

    1.产教协同创新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基于“四新”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推动解决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难题,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与迭代创新。

    2.区域特色产业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举办地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及相关各类产业,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生态。

    3.命题发布:大赛组委会将于6月中旬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https://cy.ncss.cn)和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PILC)官网(网址:https://www.pilcchina.org)发布相关参赛命题。

    以上赛道详情参考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和各赛道方案(附件1和附件2)。

    (四)国际赛道

    国际赛道项目的参赛者(含团队负责人及全体团队成员)均须为具有国外普通高等院校学籍的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详情参考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际项目参赛邀请的通知》(附件3)。根据参赛申报人所处学习阶段和项目发展阶段,分为本科生创意组、本科生创业组和研究生创意组、研究生创业组。

    三、参赛方式

    1.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个团队的成员3-15人以内(含团队负责人),团队必须确定项目负责人1人,由项目负责人报名参赛。每位参赛人员最多只能担任一个项目负责人,但可以作为项目成员参加其他项目。跨校组建团队的,项目负责人须由我校学生或毕业生担任,项目报送单位须为四川农业大学。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2.已获往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参加本届大赛;已获往届大赛省级金奖的项目可不参加校赛和省赛,直接参加全省国赛资格排位赛;已获往届大赛省级银奖的项目可不参加校赛,直接参加学校大赛训练营和省赛资格争夺赛。

    四、赛程安排

    )院赛推荐(20253月)

    2025年学院可推荐10个项目、2个国际赛道项目至校赛。历届省赛银奖且有新进展的项目可直接参加校赛训练营和省赛资格争夺,不占学院指标。

    1.参赛报名,项目负责人加入动科2025创新大赛交流群:1031944506

    2.电子档材料提交。项目负责人须在20253181800前将项目申报材料发送至邮箱dkycyjyfwb@163.com。

    ①项目申报材料:提交推荐项目汇总表(附件5)和项目支撑材料(包括商业计划书以及如有营业执照、专利复印件等证明材料请一并附上)。打包命名为“XX赛道+项目名称+负责人姓名”(示例:高教主赛道-智慧养猪-张三)。

    ②邀请历届获省银项目参赛:历届省赛银奖且有新进展的项目可直接填写附件4,根据后续参加校赛训练营和省赛资格争夺(不占学院指标)(邮件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历届省银项目报名汇总表-xx学院”命名)。

    3.纸质档材料提交。项目负责人须在2024318日上午900至下午1800将纸质档材料交至7-10-05

    4.院内评选。学院根据提交材料在2024320日至325日进行评选答辩,时间另行通知。

    )校级初赛(暂定20254月底-5月初)

    初赛邀请校内外赛事专家采用网络评审的方式进行,遴选参加校级决赛的项目团队。

    )校级决赛(暂定20255月下旬)

    决赛邀请专家对候选团队进行现场答辩评审,进行项目排位赛,同时决出校级金银铜奖若干。

    )项目打磨与推荐省赛(暂定20256-7月)

    校赛结束后,大赛组委会将根据省赛、国赛要求选拔优秀团队参加集中培训,并按照省赛配额择优推荐项目参加省级赛事。

    五、奖励办法

    凡有效参与院内选拔赛者,可获智育板块基础分0.5分。成功晋级校赛者,可获得智育板块基础分1分。此外,本次院内选拔赛还将评选出一等奖一项,赋智育附加分2.5分;二等奖两项,赋智育附加分1.5分;三等奖三项,赋智育附加分0.5分。

    由于二课政策要求,仅2023、2024级学生参与才可获得附加分,2021、2022级学生参与仅获基础分。获奖团队队内前五名均有附加分,内部附加分递减赋分,队伍自行提交队内排名,第二名递减2分,以后依次递减1分,赋分最低为0.5分。例如:一等奖获奖团队,队内赋附加分为2.5、0.5、0.5、0.5、0.5。

    六、咨询方式

    动科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QQ交流群:1031944506。

    若有疑问请交流群内咨询学院创业就业服务部,咨询和答疑人员联系方式:

    于佳奕QQ:1093226880;

    吴 迪QQ:1242992693

    QQ:3489345550

    、温馨提示

    上述内容均基于《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文件制定,仅供备赛参考使用,待2025年国赛通知发布后,将根据最新赛制做相应调整并及时公布通知。


    动物科技学院

    2025221




    上一条: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内选拔赛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评优工作通知

    成都校区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 211 号 邮编: 611130
    雅安校区 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 46 号 邮编:625014
    邮件: 71129@sicau.edu.cn                                                                                                         版权所有: 四川农业大学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