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农业大学)
National Anim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分类导航

    教学资源

    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畜牧学教师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兽医学教师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预防医学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川猪遗传改良与安全生产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研究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西南动物流行性疾病发生及免疫防治机理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动物抗病营养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淡水鱼健康营养技术及应用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水禽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团队
    • 科技部创新团队:猪营养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生产科学与技术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基础医学团队

    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

    相关链接

    校内链接

    其他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动物科技学院关于开展2025年学生寒假社会实践的通知

    作者: 审稿人:dwkj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3日

    全院同学: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寄语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坚定强农兴农理想信念、锤炼知农爱农本领能力,在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中挺膺担当,现将2025年学生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实践主题

    “科创乡村青年实干”返家乡实践

    二、实践对象

    我院全体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

    三、实践内容

    (一)返家乡实践

    鼓励青年学生积极报名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结合“返家乡”“逐梦扬帆”和“青年实干家计划”等相关要求,返乡参与政务实践、岗位实习、基层治理、公益服务等实践,青年学生走近基层、扎根基层,在服务人民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

    (二)主题实践

    1.争做红色基因传承者

    聚焦新时代伟大成就,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校本红色文化传承,鼓励青年深入基层开展红色理论宣讲、发展成就观察等红色实践,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2.争做乡村振兴扎根者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领,聚焦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等国家战略,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依托科技小院、科创团队,围绕城乡融合、智慧农业、产业振兴、生态宜居等领域开展实践,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动能。

    3.争做文化传承推动者

    鼓励青年深入家乡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文化古村落,通过实地考察、采访传承人等方式,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传承现状。融合现代科技与创意,通过数字技术激活非遗文化传承,实现文化多元交互,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4.争做科技创新先锋者

    依托“挑战杯”“创青春”等项目孵化,鼓励青年结合科技创新前沿、产业发展方向、地方发展需求等,开展创新实验、技术转化、成果落地等科创实践,把青春智慧转化为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投身农业强国建设的火热实践。

    四、实践形式

    鼓励学生通过个人和团队形式开展实践,原则上按照“返回家乡、就近就便”原则在家乡所在地、假期常住地开展实践,鼓励创新实践载体,利用新媒体平台采取“云组队”“云调研”“云访谈”“云直播”等“云实践”,不断探索更有特色、更有效果、更接地气的实践途径。

    1.个人“返家乡”实践。鼓励个人根据实际情况,就近就便报名参加家乡或者其他地方的返家乡实践。

    2.团队实践。组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以班团集体为单位组队开展实践。学院团委将根据实际情况选定院级重点团队。学院择优推荐0-2支实践团队参与校级重点团队遴选,全校遴选不超过30支校级重点实践团队。

    五、组织方式

    学院团委负责统筹管理本院社会实践工作,组织开展宣传动员,安全培训,团队申报、重点项目遴选和指导,实践基地建设,成果提交,评优推荐,学分认定等工作。

    六、材料提交

    时间、地点

    团队形式

    个人形式

    202412171800前打包发送(团队交给对接员,个人以班级为单位交到邮箱)

    1.团队总安全承诺书:悉知附件6.2填写《附件6.1 2025年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团队安全承诺责任书》电子档

    2.团队信息表:

    《附件1.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团队汇总表》

    3.2.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信息汇总表(团队)》电子档

    3.重点项目申报表(非必交):有意申报重点项目的团队请填写《附件2.1 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申报表

    注:文件以团队名称+队长姓名+队长电话命名并打包发给对接员

    1.个人安全承诺书:悉知附件6.2,填写《附件6.1 2025年学生寒假社会实践个人安全承诺责任书》电子档

    2.支部参与情况:

    《附件3.1.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成员信息汇总表(个人)》

    注意:只收集个人形式参与的同学信息)

    注:以班级为单位,由班长或团支书将文件打包后命名为班级名称+个人形式参与情况统计发送实践部邮箱cnddkyshijianbu@163.com

    下学期开学后上交(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1.附件4.1《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实践项目(个人)报告》

    附件4.2《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实践报告格式参考(团队)》

    2.实践图片5-10

    3.实践新闻稿(普通团队至少1篇,重点团队至少2篇),以个人形式参与的无需提交

    4.鼓励提交视频、调研报告、感谢信、表扬信、基地协议等其他材料

    其他材料要求,另行通知。


    七、时间安排

    时间

    内容

    2024年12月17日

    2025年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宣讲会

    (地点:社会实践QQ交流群824260765里通知)

    2024121718:00

    团队、个人按照通知要求提交前期材料

    2024年12月下旬

    召开队长、安全员培训会

    2025年1月-2月

    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3月上旬

    提交相关材料,评优表彰。

    团队、个人具体上交材料在2025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群中另行通知。

    2025年3月下旬

    学院团委将根据各团队申报奖项和总结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并公布获奖名单。

    八、实践资助

    1.学院资助。学院根据申报材料及答辩情况遴选重点团队,给予不超过400元的资助金额。

    2.重点团队资助。校级重点团队给予1000元/支的经费支持(分为基础支持500元,完成后补助500元)。

    3.学生自筹。其余经费可由同学通过赞助、公益组织合作、学院支持等多种方式筹集。

    九、实践要求

    1.高度重视,拓展育人路径

    各团支部、各团员要充分认识实践育人价值,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引导广大同学积极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各单位与实践地高校开展联合实践,与当地师生“结伴同行”,并与部分外联机构(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探索建立长期友好的交流合作机制。

    2.精心策划,提升育人实效

    各团队要突出重点和特色,积极在社会观察和调研的基础上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心得总结。各团队须明确一名宣传委员,专门负责团队新闻稿的收集、整理、对接工作。

    3.加强管理,坚守安全底线

    实践团队(个人)须加强安全保障,提醒团队提前了解服务地自然条件,关注极端气候变化;要全面准确掌握实践团队安全信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和处置。

    4.积极宣传,扩大影响范围

    积极利用各类媒体打造宣传平台,扎实开展宣传工作,产出高质量的宣传成果。鼓励团队在活动策划、组织实施、成果总结等阶段主动对外宣传,加强对优秀项目、团队和个人的宣传报道,不断扩大我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社会影响力。

    注:1.请加入动物科技学院社会实践QQ群:824260765,队长群:983394848相关通知以群通知为准!

    2.申请寒假社会实践重点团队请于17日前加QQ群:981011391,相关通知以群通知为准!

    共青团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委员会

    2024年12月13日




    上一条:动物科技学院关于2025寒假社会实践重点团队遴选结果公示
    下一条:动物科技学院2024新生班级风采展示大赛结果公示

    成都校区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 211 号 邮编: 611130
    雅安校区 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 46 号 邮编:625014
    邮件: 71129@sicau.edu.cn                                                                                                         版权所有: 四川农业大学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