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农业大学)
National Anim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分类导航

    教学资源

    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畜牧学教师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兽医学教师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预防医学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川猪遗传改良与安全生产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研究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西南动物流行性疾病发生及免疫防治机理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动物抗病营养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淡水鱼健康营养技术及应用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水禽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团队
    • 科技部创新团队:猪营养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生产科学与技术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基础医学团队

    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

    相关链接

    校内链接

    其他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举行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院内预选赛相关事宜通知

    作者: 审稿人:dwkj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9日

    全院同学:

    为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科创实践育人成效,现将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相关安排通知如下:

    一、比赛时间

    2024年9月-2025年4月。

    二、参赛对象

    动物科技学院全体学生(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

    三、参赛作品类别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三大类。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科生,要求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论文质量、数量等)。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不超过15000字)。作品可包含已被采用的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作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等,有较强的论文支撑。

    3.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分为A、B两类,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有专利技术等成果支撑。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者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四、参赛要求

    (一)参赛资格

    1.以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形式参赛。

    个人作品: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品:作者必须均为学生,人数限定在3-10人。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者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

    划分至本科生或者硕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2.作品必须是距2025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者社会实践活动成果,须由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国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二)申报要求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1.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2.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3.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4.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5.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参赛作品不得舞弊、抄袭、作假,不得将国家课题、教师科研成果包装成学生项目、伪造作品鉴定书或专利证书等,一经发现将取消作品参赛资格。

    )参赛要点

    突出学生主导,综合考察作品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如物理一作论文质量、数量);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如调研报告被采纳应用和反馈情况,物理一作论文数量与质量);

    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如一作授权专利情况、专利应用落地情况和社会经济效益等)。

    )指导教师

    参赛作品必须由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作品完成竞赛申报后,作品题目、作者、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不得变动。

    五、赛程安排

    (一)学院初赛(95-1014日)

    1.团队于10月7日前将项目申报书(附件2)、学院参赛作品汇总表(附件3)电子档发送至学院创业就业服务部邮箱dkycyjyfwb@163.com,纸质档交至7-10-05。

    2.学院进行资格审查,并于10月9-11日组织答辩评审,择优推荐作品参加校赛。

    3.获得历届“挑战杯”科技竞赛省级银奖及以上,且有新进展、新成果的项目需填写历届获奖作品汇总表(附件4),此类项目经审核后可直接参加省赛排位争夺赛,不再参加校赛评奖。团队负责人加入历届获奖QQ群:347819773。

    (二)校区复赛(1015-1031日)

    1.我院可推荐10件作品参加校区复赛。

    2.重点资助项目可直接参加校区决赛,未通过校区决赛视为考核不通过,停止资助,全校总决赛获奖扶持金为1000元,省赛获奖扶持金为2000元,国赛获奖扶持金为3000元,均以报账形式发放。

    3.学院在10月15日12:00前,将相关材料以压缩包形式(邮件主题为学院名称+挑战杯推荐材料)发送至校团委青年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邮箱。

    4.经专家评审后,各类别按不超过50%择优推荐作品参加校区决赛。

    (三)校区决赛(111-1130日,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校区决赛按照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科技发明类作品分赛道按照“5+3模式”答辩,每件作品答辩人不超过3人。各赛道经评委合议商定后,推荐不超过50%作品进入全校总决赛。

    2.根据校区决赛成绩确定进入科创训练营项目,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集体辅导和一对一辅导。

    (四)全校总决赛(暂定20253月中旬,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我院指导教师对参赛作品进行指导和完善。

    2.分赛道进行答辩,评委合议商定获奖名单和进入省赛训练营名单。

    (五)省赛项目培育(202412月下旬-20254月)

    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六、奖项设置

    入围校赛作品将按照入围校赛半决赛作品数量的3%、8%、24%、65%的比例(参照国赛标准)评选出特、一、二、三等奖若干。

    七、相关要求

    1.各班团支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比赛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大学生。

    2.学院将通过各种平台和形式加大赛事宣传,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突出优势和特色,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和引进人才参与作品指导。

    3.项目团队要结合需求,突破创新。参赛课题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生产实际需要,突出创新性和实用性,鼓励跨院跨专业组成团队参赛。

    4.请有意愿参赛的项目团队加入“挑战杯”赛事通知学院答疑QQ群:1006852502

    动物科技学院团委

    2024年9月9日

    附件:

    1.校团委发-关于做好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的通知

    2.第十九届“挑战杯”校内预选赛作品申报书

    3.第十九届“挑战杯”学院参赛作品汇总表

    4.第十九届“挑战杯”历届获奖作品汇总表




    上一条:动物科技学院关于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十佳团队”“优秀团队”“优秀实践成果”“先进个人”获奖名单
    下一条:关于举办四川农业大学第八届“齐鲁动保杯”药学类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选拔赛的通知

    成都校区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 211 号 邮编: 611130
    雅安校区 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 46 号 邮编:625014
    邮件: 71129@sicau.edu.cn                                                                                                         版权所有: 四川农业大学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