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农业大学)
National Anim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分类导航

    教学资源

    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畜牧学教师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兽医学教师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预防医学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川猪遗传改良与安全生产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研究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西南动物流行性疾病发生及免疫防治机理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动物抗病营养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淡水鱼健康营养技术及应用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水禽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团队
    • 科技部创新团队:猪营养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生产科学与技术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基础医学团队

    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

    相关链接

    校内链接

    其他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正文

    【兴农先锋】动科学院肉牛产业技术专家们赴兴文县开展肉牛产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作者: 审稿人:dwkj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4日 

    为应对牛价低迷、养殖户信心不足的现状,推动宜宾肉牛产业集群项目顺利实施,10月28-29日,省委组织部“科技下乡万里行”肉牛产业技术服务团(75团)、四川农业大学动科学院赖松家教授,王杰副教授、研究生肖江海,同宜宾市农业农村局申洪兵研究员、吕红兴高级畜牧师、钟胜超畜牧师共赴兴文县开展肉牛产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图1 肉牛技术服务75团成员一行指导生产)

    团队一行在兴文县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陈云峰总畜牧师、僰王山镇农业技术发展中心张金华主任的陪同下,先后深入到僰王山镇存栏肉牛310头的兴文县柏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存栏肉牛60头的石成彬养殖场进行调研和技术指导。聚焦节本增效,结合现场调研情况,专家们提出三点意见与建议:一是建立肉牛养殖户联合体,统一采购饲料原料、架子牛等生产资料,从源头上保障质量,控制成本。二是合理利用当地粗饲料资源。养殖户可以采用两季玉米与皇竹草相结合的种植方法,不仅有效利用土地,还可以提高本地饲草饲料的产量,降低长途购买饲料的成本。三是合理使用低成本饲料原料。在保证肉牛营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燕麦、大麦、次粉等替代玉米,豆皮等替代豆粕,科学利用饲料原料替代品,可以显著降低肉牛TMR饲料的成本。通过专家深入浅出讲解以及各种生产数据举证,肉牛养殖户也意识到肉牛养殖节本增效的途径切实可行,从饲养源头节省饲养成本,提升对肉牛养殖的信心。

    (图2 肉牛技术服务75团一行举办技术讲座)

    服务期间,团队一行还在兴文县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10楼会议室举办肉牛养殖技术培训和交流会。会上,赖松家教授介绍了架子牛运输应激预防和引进牛只饲养管理技术,尤其提到牛只起运前一天,要饲喂黄芪多糖,注射Vc。牛只到场后,要以恢复体力体质为主,逐步添加干草和饲料饲喂等关键技术。王杰副教授就牛场建设的相关问题做了详细讲解,并重点讲解了发酵床建设的关键技术。申洪兵研究员在会上谈到,养殖户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重肉牛的生理、消化特点来配制不同水平TMR肉牛日粮,注重精准化饲喂与精细化管理有机结合。最后,兴文县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郭万亮作总结发言。

    会后,专家一行向养殖户赠送了肉牛养殖技术手册和饲用玉米种植技术手册,并就肉牛养殖节本增效、疾病预防等具体问题与养殖户进行了互动和交流。




    上一条:动物科技学院“力源杯”党团学组织素质拓展活动成功举办
    下一条:动物医学院举办“研”途筑梦,“医”路起航考研模拟活动

    成都校区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 211 号 邮编: 611130
    雅安校区 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 46 号 邮编:625014
    邮件: 71129@sicau.edu.cn                                                                                                         版权所有: 四川农业大学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