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农业大学)
National Anim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分类导航

    教学资源

    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畜牧学教师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兽医学教师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预防医学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川猪遗传改良与安全生产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研究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西南动物流行性疾病发生及免疫防治机理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动物抗病营养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淡水鱼健康营养技术及应用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水禽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团队
    • 科技部创新团队:猪营养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生产科学与技术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基础医学团队

    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

    相关链接

    校内链接

    其他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正文

    这是她们最美的模样——记动物科技学院优质肉鸡育种团队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8日

    在四川农业大学有这样一个科研团队,有四分之三科研人员为女性,清一色的女博士,她们常年身披白大褂埋头俯身于实验室、身穿便装奔走于乡村振兴一线。她们用“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成就“钻一行精一行”的精彩,她们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在躬耕教坛、服务三农中展现最美巾帼“她”力量。这就是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优质肉鸡育种团队——一支巾帼不让须眉的“西南家禽育种娘子军”。

    目前团队共有4名成员,其中3名为女性科研人员,占比75%。整个团队成员均为中共党员、教授,成员平均有10年以上科学研究经验,是目前我国西南地区家禽育种研究专业能力最强的团队之一。

    在这个团队每一位成员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家禽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理念和追求。

    团队负责人赵小玲教授出生于农村家庭,从小就喜欢农村,喜欢跟家禽待在一起,关注它们的生长发育情况,“怎么样把它们养得更好、肉质更鲜美”是她经常思考的问题,她在广袤的沃土中汲取养分,耕耘梦想,她认为利用自己的专业所学给农户传授养殖经验,帮助农户们走上致富之路,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王彦教授是一位对家禽技术研究非常执着的人,她长期致力于研究家禽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调控机制和家禽抗病分子免疫机制,在她眼中技术研究虽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热情,但只要自己保持高度专注,就一定可以有所收获,有时候所谓的“灵光一现”,其实是在长时间的思考、探索、试错后的豁然开朗。

    杜晓惠教授是一位单纯且有爱心的潜心任教者,主要研究家禽育种与生产、家禽行为与福利等方向,科研既是工作,更是生活,她常说:“如果我们懂得如何善待动物,那我们也会更关爱自己。”

    团队中唯一的男老师刘益平教授是一位论文撰写水平很高的老师,对整个团队的论文撰写、指导和发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眼中,学术科研就应紧密结合实际生产,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勇攀科研高峰


    团队聚焦国家战略亟需,全力服务于打好种业翻身仗。她们始终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庄严承诺,围绕地方鸡生长速度慢、产蛋率低、肉鸡腿部问题频发等的一系列“瓶颈”问题,首次探明了昼夜光信号通过时钟基因影响蛋壳形成的信号传递途径,解释了家鸡连产性和蛋品质影响因素以及光照管理对生产性能的重要性,挖掘了关键调控因子,为肉鸡胫骨软骨发育不良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标。

    团队研发了“蛋肉兼用型优质鸡的育种方法”、“配套组合生产深浅壳色绿壳蛋鸡的方法”等核心育种技术和鸡养殖设备,获得授权专利50余项,推动了家禽产业技术和设备革新。成功培育出速生型肉鸡品种“天府肉鸡配套系”,该品种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效率高、肉质优良,受到养殖户和消费者欢迎。自2018年通过审定以来,在广西、重庆、贵州等地推广父母代65.2万套,销售商品代9128万只,实现产值36.512亿元,新增利润6.6048亿元。

    与此同时,团队构建了鸡健康养殖技术体系,进行了鸡的福利化养殖技术探索与示范,并在西南地区进行推广应用,促进优质鸡产业新增产值60余亿元,新增利润4亿元。

    坚守初心,教书育人,助力学科发展

    团队所在的畜牧学科连续三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二。赵小玲教授担任“畜禽遗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整体运转,团队作为核心骨干力量组建“畜禽生物组学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猪禽种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本校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第二次突破,为推动本校畜牧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她们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途径,育人成效显著。赵小玲教授作为我校原农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负责人,主管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畜牧、渔业发展等8个领域的农业硕士学位点建设,高度重视和积极服务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学位点近2年毕业农业硕士400余名。团队成员主讲《养禽学》《家禽生产与管理实践》等动物科学专业多门核心课程,指导硕博士研究生60余名,其中,超过30%的毕业生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畜牧领域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团队指导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连续3届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团体特等奖。因卓有成效的育人工作,团队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助农增收,推广科普,甘于无私奉献

    团队始终牢记“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主动担当作为,常年奔走在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等地的乡村地区。近五年,在广元、达州、巴中等地指导建设现代化鸡场3个,实现产值2亿元;带动周边脱贫户养鸡200户,实现人均收入2万余元;培训农技干部和养殖户5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00多份,为当地带去了优良品种和养殖技术。

    “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成果留在百姓家,把所学所研的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广大农村养殖户中,发扬了女性吃得苦、受得累、不畏难的精神”是对她们的精准画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们常常带领学生积极投身畜牧公益科普工作。依托“畜禽遗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每年组织“科技活动周”科普教育进校园活动,以参观、实验等方式将最新的生命科学知识传递给大家,引导广大青少年和儿童了解生命的起源,探索生命的奥秘,深得大众好评。同时,团队还通过四川乡村频道、农村日报等媒介为广大养殖户传授肉鸡养殖的关键技术,把脉产业发展动向,为促进四川乡村全面振兴做出川农动科人的贡献。

    赵小玲教授

    王彦教授

    杜晓惠教授

    刘益平教授




    上一条: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与饲料分会2024学术学会暨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年度研究进展报告会成功举办
    下一条:【学术论文】动物科技学院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在Cell Proliferation发表封面论文

    成都校区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 211 号 邮编: 611130
    雅安校区 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 46 号 邮编:625014
    邮件: 71129@sicau.edu.cn                                                                                                         版权所有: 四川农业大学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