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农业大学)
National Anim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教学资源

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畜牧学教师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兽医学教师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预防医学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川猪遗传改良与安全生产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研究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西南动物流行性疾病发生及免疫防治机理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动物抗病营养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淡水鱼健康营养技术及应用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水禽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团队
  • 科技部创新团队:猪营养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生产科学与技术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基础医学团队

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

相关链接

校内链接

其他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成效  >  交流合作  >  正文

校地联动、深化合作-科技助力黔江肉牛产业升级

时间:2025-04-02 作者:王以鑫 贾先波 审稿:宋三多

近日,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动物医学院左之才教授,王以鑫博士后,动物科技学院贾先波副教授、研究生胡震杰等一行4人赴重庆市黔江区开展科技服务行动,通过“顶层规划+养殖一线指导”模式,为当地肉牛养殖产业注入科技动能,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户增收。

谋长远绘蓝图、助力产业升级

川农大团队到黔江后,便与黔江区畜牧发展中心盛卫东调研员、兽医科等肉牛产业相关负责同志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当前肉牛产业发展痛点与区域目标展开深入研讨。会上,双方明确将聚焦“全产业链升级”,从六方面深化合作:一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牛产业建设;二是建立饲料统一供应与疾病统一防控体系;三是针对示范大型牛场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四是组织粪污资源化利用、肉牛副产品加工等专题培训;五是联合申报产业扶持项目;六是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

畜牧发展中心盛卫东四级调研员提出“三步走”规划:未来三年,优先选取2-3家牛场作为科技示范点,探索高效养殖模式,形成成熟的养殖技术;随后向全区推广成功的养殖模式与技术;最终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发展格局。左之才教授针对发展中心负责人提出的粪污处理、活牛销售利润低等问题,建议将粪污资源化利用为有机肥进行种养循环利用;并面向高端市场,活牛屠宰并对牛肉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利润,拓宽销售渠道。贾先波强调要做好同期发情提高母牛繁育效率,并强调记录好配种率、怀孕率等关键指标,提高养殖效率。中心负责人表示:“川农大的技术支撑将加速破解个体户分散经营、技术标准不统一的瓶颈。”

技术落地、养殖一线解难题

次日,专家团队深入邻鄂镇、水市镇等多个肉牛养殖场,实地“把脉问诊”。在个体户王先生的牛棚内,团队一行针对现场管理中存在的疏忽问题进行了强调。“牛群混养导致生长差异大,饲喂效率低下!”针对犊牛与成年牛混群、病弱牛未隔离饲养等情况,建议牛群根据肉牛生长阶段、体重及健康状态,将牛群划分为育肥组、母牛组、犊牛护理区,并为每头牛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免疫、饲喂等关键数据。

左之才针对青贮饲料制作、取用等,指导青贮饲料如何防霉败,以及霉败饲料危害——易导致牛群腹泻甚至中毒、流产等降低生产效益。强调青贮料压不紧,压不实、收储时间对青贮饲料质量造成影响。针对如何提高牛犊成活率,团队一行建议母牛定期接种疫苗、加强产房消毒等,如注射鼻气管炎疫苗-牛流行性腹泻二联疫苗等,产房加强“勤消毒+保温+干燥垫料”。

在邻鄂镇养殖合作社,专家建议牛粪加工发酵,制成有机肥售卖“变废为宝”,提高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当日,团队与当地牛场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召开座谈会,逐一分析各场存在的技术短板,提出定制化改进方案,涵盖品种改良、圈舍分区、疾病防控与治疗、精准营养投喂等关键技术环节。

此次行动中,双方进一步深化交流,共同搭建“专家工作站”与“科技示范网络”。未来三年,每年派遣3-5名研究生驻点黔江,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养殖户提供常态化培训,重点提升肉牛屠宰加工、副产品开发等产业链后端技能。

贾先波表示:“我们不仅要让农户养好牛,还要帮助延伸产业链条,比如利用牛皮、牛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当地特色黄牛品牌,真正实现‘一头牛’的多重收益。”据悉,首批示范点建设正在筹备之中,预计三年内带动合作养殖户年均增收15%以上,为黔江区打造武陵山区肉牛产业高地奠定科技基础。




上一条:【学术交流】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
下一条:【学术论坛】我校老师受邀参加南方草食动物产业创新联盟论坛并做报告

成都校区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 211 号 邮编: 611130
雅安校区 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 46 号 邮编:625014
邮件: 71129@sicau.edu.cn                                                                                                         版权所有: 四川农业大学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