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农业大学)
National Anim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教学资源

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畜牧学教师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兽医学教师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预防医学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川猪遗传改良与安全生产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研究团队
  • 教育部创新团队:西南动物流行性疾病发生及免疫防治机理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动物抗病营养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淡水鱼健康营养技术及应用团队
  • 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水禽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团队
  • 科技部创新团队:猪营养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生产科学与技术团队
  •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基础医学团队

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

相关链接

校内链接

其他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成效  >  科研成果  >  正文

Front. Microbiol.|PCV4 感染性克隆的拯救与表征

时间:2024-08-20 作者: 审稿:宋三多

2024年07月29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徐志文&朱玲(通讯作者)团队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发表题为“Rescu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CV4 infectious clones:pathogenesis and immune response inpiglets.”的最新研究论文。研究证实了 PCV4 在亚临床感染中的作用,这种感染的特点是轻微的多系统炎症和免疫器官淋巴细胞耗竭。

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PCV)是一类对全球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病原体。自2019年猪圆环病毒4型(PCV4)首次在中国被发现以来,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且该病毒尚未能从临床样本中分离出来。这限制了我们对PCV4致病性的评估、有效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制定以及疫苗的研发。本研究成功从感染性克隆中拯救出PCV4,并利用该病毒株对4周龄的无特定病原体(SPF)小猪进行了鼻内接种实验,以评估PCV4的致病性。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猪圆环病毒4型(PCV4)的感染性克隆,并从小鼠体内拯救出病毒。通过在PK-15细胞中转染和连续传代,检测到PCV4病毒载量的增加,并在细胞质中观察到PCV4 Cap蛋白的表达,证实了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能力。此外,通过免疫荧光分析(IFA)和WB技术,进一步验证了PCV4的成功拯救和蛋白表达。

利用拯救出的PCV4病毒,对4周龄的无特定病原体(SPF)小猪进行了鼻内接种实验,以评估其致病性。实验结果显示,接种后的小猪出现了食欲减退、腹泻等临床症状,同时伴随着体重增长的减缓。通过qPCR技术,在小猪的血清和多个器官中检测到了PCV4病毒的存在,特别是在肺和淋巴结中的病毒载量最高,这表明PCV4具有明显的组织趋向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揭示了PCV4感染小猪的多个器官出现了病变,包括肝脏的空泡变性、脾脏的淋巴细胞减少、肺组织的结构损伤以及肾脏和淋巴结的退行性变化。免疫组化(IHC)分析进一步证实了PCV4抗原在这些器官中的分布。此外,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显著升高,如IL-1β、IL-6和TNF-α,表明PCV4感染能够诱导小猪体内的炎症反应。这些发现为理解PCV4的致病机制和相关疾病的炎症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兽医研圈报道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NddqmH_bElj9_48Vi03-8g

论文链接:

doi: 10.3389/fmicb.2024.1443119




上一条:【学术论文】动科院周光斌课题组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发表最新研究进展
下一条:【科学研究】朱砺教授团队在猪卵巢发育机制方向取得新进展

成都校区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 211 号 邮编: 611130
雅安校区 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 46 号 邮编:625014
邮件: 71129@sicau.edu.cn                                                                                                         版权所有: 四川农业大学 动物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